近期,我县遭遇连日暴雨,多个乡镇出现强降雨,加之夏季气温较高、蚊虫孳生等原因,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鼠传疾病、虫媒传播疾病等暴发流行。为确保灾后无大疫,绥宁县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做好相关疾病防控措施。
一、洪涝灾害后常见疾病
1.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以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特点是潜伏期比较短,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洪涝灾害后由于卫生条件被破坏,人畜粪便、动物尸体等污染环境、蔬菜水果或饮用水水源,而夏季气温高,食物易腐败变质更会加剧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流行与暴发。常见的疾病有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戊肝、霍乱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2.鼠传疾病。洪水会导致各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人与某些疫源动物如鼠或鼠的排泄物接触机会增加,引起相关疾病感染机会增多。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接触含钩端螺旋体的鼠尿污染的水而感染,或在饲养或屠宰家畜过程中因接触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脏器等而受感染,亦可食用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和食管黏膜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可通过吸入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尿、粪、唾液等)污染的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而感染,或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亦可通过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肠道粘膜而感染等。这些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抢救不及时易引起死亡。
3.虫媒传染病。由于降水、气温、气湿和地面植被等条件变化,促使蚊虫孳生,继而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增加。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感染后会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下严重后遗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由蜱虫叮咬引起。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伴乏力、明显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4.呼吸道传染病。洪涝灾害发生后,灾民集中居住,人口密度高,卫生条件差,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麻疹等。
5.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且发病集中,如不及时隔离、治疗和预防,在一两天内可引起全家感染,有时甚至一两周造成班级、单位和村的流行,大流行期间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课、停产、停市,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二、疾病防控措施
1.勤洗手。工作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是控制微生物传播和防止感染发展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已被公认为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且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有调查显示,洗手可以使手部菌落有效减少,并减少47%的腹泻、48%的严重肠道感染、59%的痢疾的发生。
2.保持饮食卫生。洪涝灾害发生后,要加强对饮用水的消毒,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蔬菜水果要充分洗净才能食用等。
3.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传播媒介;不要随地大小便,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要及时消毒;管好家畜(猪、犬和牛等),防止动物粪便污染环境;垃圾及时清理,保持环境整洁,洪水污染区域做好环境消毒;动物尸体及时消毒并进行深埋处理。
4.做好个人防护。要避免直接接触疫水,不要在池沼或水沟中捕鱼、游泳、嬉戏,下水作业时,可穿长筒橡皮靴,戴胶皮手套;野外作业时可穿长袖长裤,涂抹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
5.及时接种疫苗或预防服药。对于甲肝、戊肝、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常年流行区,可在流行前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防止相关疾病感染。对于进入钩端螺旋体病疫区短期工作或出现首例钩体病患者后的高危人群,在医生指导下还可服用强力霉素进行预防。
6.其他防控措施。要避免人群集聚,保持室内通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共用生活物品等。如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以上疾病相关症状者,需及时就近治疗,尽量减少或避免与他人接触。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疫情监测,一旦发现疫情,马上上报,以便减少疫情扩散。
绥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