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瓦屋塘镇 > 工作情况
绥宁县瓦屋塘镇:撂荒地“长”出新“丰”景

“非常感谢镇政府干部,快过年了还天天带着我们恢复耕地……”1月22日上午,冬日暖阳照耀着绥宁县瓦屋塘镇皮叶村,正在跟着镇干部一起恢复撂荒地的该村1组青年村民阳欢说。

瓦屋塘镇是中国共产党“硬骨头精神”的发源地之一。1935年12月,长征中的红二军团在绥宁瓦屋塘鸡公坡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生激战,红五师师长贺炳炎右臂中弹,被迫截肢。当时,情况危急,医生在贺炳炎的坚持下,用木工锯子实施了截肢手术,时间长达16分钟。贺炳炎由此被人称为“硬骨头师长”。1955年,独臂将军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

近年来,瓦屋塘镇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在鸡公坡所在地皮叶村修建了“硬骨头公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入传承“硬骨头精神”。

“我们在宝鼎山建设了高山台地野外露营基地,在高寒山区地带建立了高山云雾茶基地,在全镇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八月瓜生产基地,并重拾20世纪90年代瓦屋塘作为湘西南竹笋食品加工中心的辉煌……这些,都是我们广大干部群众发扬‘硬骨头精神’苦干出来的。”瓦屋塘镇党委书记杨磊介绍。

“我们全镇2.3万余人,拥有水田1.8万亩、旱土0.8万亩,人均耕地1.13亩。坚守耕地红线的形势日益紧迫。”瓦屋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沈忠友介绍。2024年12月初,该镇抽调10名精干力量,组建耕地恢复专班,分片奔赴该镇13个村(社区),带领群众热火朝天开展耕地恢复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这是‘国之大者’,我们老百姓都懂。”宝鼎村1组年逾六旬的陶兴华说。

瓦屋塘镇耕地恢复专班负责人陈新华首先在官路社区创造出耕地恢复“样板工程”。经过一个多月艰辛努力,他们将隐藏在杂草和灌木丛中的0.4公顷耕地逐渐恢复。截至1月20日,瓦屋塘镇共恢复撂荒地1.33公顷,目前还有0.67公顷正在恢复之中。




“根据国家政策,每恢复一亩撂荒地,国家给予600元补贴,所以老百姓积极性很高。我们乘着年底这个年轻人回家过年的时节掀起恢复荒地高潮,时机也选择得恰到好处,不少村组出现一家三代男女老幼齐上阵恢复撂荒地的场面。”陈新华说。

白家坊村村民袁泳生早年长期在外务工,家里一丘地处山脚的“天水田”遭到抛荒。由于不便使用挖机作业,他带着老婆每天早出晚归利用人工进行复耕,夫妻俩身上满是被荆棘划出的血道,双手也满是血泡。有人劝他夫妻俩不要急于求成,今年55岁的他说:“我们不及时将撂荒地重新开垦出来,对不起当年号召我们祖辈开荒造田的毛泽东,对不起在鸡公坡留下一条胳膊的贺炳炎,对不起反复叮咛我们端好中国人自己饭碗的习近平。”

“我在镇干部的带领下,恢复了2亩多荒地,不光及时获得了国家补贴,还在镇干部的帮助下,在整修好的土地上开展有机蔬菜种植,无意中找到了一条致富好门路。而且以后耕种这2亩多地,还能获得国家相关补助。”官路社区5组村民曾传文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主办单位:湖南省绥宁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绥宁县数据局 网站地图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E_MAIL:admin@hnsn.gov.cn(仅受理网站维护相关事宜)
湘公网安备43052702000102号 备案号:湘ICP备05013746号-1
网站标识码:4305270003
主办单位:中共绥宁县委、绥宁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绥宁县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