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绥宁 > 绥宁概况 > 绥宁文化
绥宁文化
绥宁文化

史迹遗存绥宁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古遗址有黄土矿、盐井、李熙桥镇的汉墓群和汉代居住遗址,长铺子苗族侗族乡道口村的青云洞遗址,李熙桥镇苏洲村的莳竹县城古遗址,寨市苗族侗族乡的绥宁县城遗址,关峡苗族乡花园阁村的清水坡窑址,寨市苗族侗族乡上堡村的金銮殿遗址,金屋塘镇雄鱼村的七家城堡遗址,寨市苗族侗族乡赤板村的烟子厂窑址,以及武阳镇六王村的马鞍山抗日战场遗址等。

绥宁古墓葬较多,宋代的墓葬有杨正绾墓,杨正绾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蛮之王杨再思的后裔龙宗麻龙宗麻与其母罗氏、其子龙望霖三人合葬一冢的家族墓还有武阳镇的肖明墓、项氏墓。其他有关峡苗族乡五代的李可进墓,长铺子苗族侗族乡的明代至清代的云寨周氏古墓群、丰氏古墓群等,现代烈士公墓有瓦屋皮叶村的鸡公坡战斗烈士陵园、红岩镇上匡村的匡非非烈士墓、水口乡水口村的茶山抗日将士公墓。20世纪30年代红军先后四次经过绥宁,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鸡公坡战斗贺龙指挥部红二军团战地医院旧址鸡公坡战地救护所、竹舟江红色渡口、竹舟江盘古庙、竹舟江红军救护所旧址(陈家大院)等诸多红色遗址遗迹,无一处不留下了红军的印记。为缅怀革命先烈,近现代修建了长铺镇满顶界烈士陵园、鸡公坡战斗烈士陵园、黄土矿革命烈士纪念塔红二军团鸡公坡战斗纪念馆、鸳鸯岛雕塑《寻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雪峰山会战纪念碑等。

传统文化绥宁县民族民俗文化独特,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巫傩文化发源地和古楚文化向大西南退移的最后遗存地。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土民俗“盘瓠祭”被列为第六批省级非遗推荐项目名单。上堡侗寨和大团侗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寨市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园古苗寨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绥宁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5处,中国传统村落18个。

绥宁传统民族节日习俗诸多,共同性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尝新节、中元节、中秋节。宗族性、家族性和地域性节日有:过苗年、大王会、打惊蛰、二月二十八、三月三及三月十一、四月八姑娘节、大端午节、六月六、六月初十、椎牛节、六月十七、祭七祖节、十月大节、十二月二十八日等。县境内各民族间往来非常注重礼仪,去作客时须提礼物上门,客人离去时,主人须回赠礼物。县境内苗族青年男女的婚嫁习俗有:跳月求偶、跳鼓择对、对歌恋爱、草标幽会等。

绥宁人主食以大米为主,玉米、红薯、高粱等杂粮为辅,喜食糯米、辣椒、腌菜。苗族喜食用坛子泡制的酸菜,喜熏制腊鱼、腊肉,最具特色的是“黑饭”“油茶”“米粉肉”。侗族则喜食酸鱼、酸肉。

境内民族信仰传统习俗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三峒梅山三类。自然崇拜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其和谐共生;境内苗族认为东山老人、南山小妹是人类的祖先,供奉在神龛上,每三年还愿一次;苗族和瑶族认为神犬(槃瓠、盘瓠)是他们的祖先,以“犬”为图腾,敬狗、爱狗;境内每一个姓氏都有一位备受崇拜的祖先,如杨姓有飞山圣公杨再思、龙姓有扫峒大王龙禹官、苏姓是苏昌裕、李姓是李可进、黄姓是黄龟年等,每逢祖先诞辰或者忌日进行祭祀宗族活动;绥宁人民的堂屋每家每户都设神龛,除供奉祖先外还会供奉其他菩萨,逢年过节、家人考学校、办企业或生病、遭遇不测时都要祈求保佑,再在约定的时限内焚香祭祀还愿。梅山文化是宋代遗存下来的一种古老而原始的渔猎文化,梅山教按照打猎时使用的工具及敬梅山神的方式,分为三峒梅山:用弓弩射猎的猎手信奉上峒梅山,称为“梅山匠”;用火枪赶山打猎的猎手信奉中峒梅山,称为”赶山”;用安装套索方法擒获猎物的猎手信奉下峒梅山,称为“套匠”。绥宁的三峒梅山行业中,“套匠”人数最多,他们凭借梅山神传授的口诀、手诀、卦、锁和符讳等,祈求梅山神相助狩猎捕鱼。

绥宁各少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传统文艺活动,侗笛是侗族风格独特的吹管乐器。跳芦笙舞、多耶舞流行于乐安铺苗族侗族乡、东山侗族乡、麻塘苗族瑶族乡等地。傩舞有师公傩舞和民间傩舞两种,表现苗民驱鬼敬神、逐疫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美好愿望。锣钹舞是一种道教舞蹈,多在做道场、行法事时表演。舞龙灯、耍狮子、逗春牛、打闹年锣、抬故事、拍铜钱、扮土地、板凳龙等公共性文艺活动都是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

手工艺品是时间的印记,是传承的瑰宝。绥宁的传统工艺丰富多彩,精美的苗家刺绣,一针一线都细细织就,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展现了无限的魅力和神秘;侗锦是侗族妇女的手工技艺珍品,用多色棉线和丝线交织而成,绣品多用作被面、头巾、遮胸、腰带、围腰、背篼等,她们将奇思妙想与心血结晶于每一个细节之中,成就了永恒的珍品;银饰是苗族、侗族、瑶族喜戴的银制装饰品,有银冠、项圈、项链、银角、银簪、胸排、胸链、银扣、银耳环、银戒指、银菩萨、银锁、银手镯等,设计精美绝伦,细腻之处彰显了匠人们的精心制作和独具匠心,银制工艺品不仅在外观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富有收藏价值;剪纸工艺在绥宁县民间盛行,是一种高雅民族艺术,苗乡侗寨的姑娘们学刺绣须先学剪花样纸,主要有剪窗花纸、灯花纸,宝花和凉伞花最难剪,构图不仅复杂,还需成双成套,如“双龙抢宝”“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等,技艺高超精湛;万花茶是苗家独有的民俗工艺雕刻特色食品,为苗侗群众待客佳品,采用浮雕、线雕、镂空雕等手法,将冬瓜、柚子皮、胡萝卜、白萝卜等条块,雕刻成花、草、虫、鱼、树叶、动物等形态逼真的图案,兼具食用和欣赏价值,承载着古老的传统工艺。

【地方语言】绥宁县主要有汉语、苗语、侗语和瑶语4种,县境南边地区使用比较纯净的苗语、侗语、瑶语,中东部地区使用关峡平话,东北部、北部、中部地区使用汉语,西部、西南部地区使用夹有少量苗族语言成份的汉语。各少数民族使用民族语言时多与汉语杂用,分3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当地本民族内部的日常交往中操比较纯净的本民族语言,如黄桑坝哪苗语、多龙侗语、小黄瑶语,但与外地人对话时则改操汉语;第二种是日常使用以汉语为基础、保留较多苗族瑶族语言成分的语言,如关峡平话,与外地人对话时则操较纯净的汉语;第三种是使用夹有少量苗族语言成分的汉语,如东山话、麻塘话,可与外地人直接对话。黄桑“坝哪”话分布在寨市苗族侗族乡,零声母除外有32个声母,40个韵母;关峡平话流行于长铺镇以东的苗族地区,零声母除外18个声母,31个韵母,除轻声外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东山话流行于县境西部的东山、朝仪、鹅公岭、在市及党坪等民族乡的苗族群众中,零声母除外有19个声母,35个韵母,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6个声调;麻塘话流行于麻塘、河口、竹舟江、枫木团和联民等苗族聚居的民族乡,零声母除外有19声母,38个韵母,除轻声外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5个声调。

  


主办单位:湖南省绥宁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绥宁县数据局 网站地图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E_MAIL:admin@hnsn.gov.cn(仅受理网站维护相关事宜)
湘公网安备43052702000102号 备案号:湘ICP备05013746号-1
网站标识码:4305270003
主办单位:中共绥宁县委、绥宁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绥宁县行政审批服务局